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德模范 >> 三育人 >> 正文

凤尔银:卓越教学的孜孜追求者

编辑:吴佑平 预审:章瑜 发布日期:2017-09-13

凤尔银:卓越教学的孜孜追求者

在师大校园有这样一位老师,有同学说他“在课堂上的激情让你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学课堂”,有同学说他“在平凡中见证师者的伟大”,也有同学说他是“大学里遇到最令人敬佩的老师”。同学们口中的老师,正是我校2017年度“卓越教学贡献奖”获得者、物电学院凤尔银教授。凤老师从1985年工作至今一直坚守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在原子与分子的微观世界里潜心耕耘,培育后学,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成为广大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要想给学生提供一滴水,老师至少准备满满一桶水。”

凤老师1982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在一所乡镇学校担任了整整三年的小学教师,“小学的任教是我教学生涯的起点,也影响了我一生的教学态度”。简陋的物质条件没有阻挡他对大学校园的渴望,凤老师一边为孩子们教书,一边抽空复习准备高考。1985年,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我校物理教育专业学习。在校读书期间,他刻苦努力,是老先生们眼中出了名的好学生,“我教书这么多年,这门课得满分的,他还是第一个!”

凭借着本科阶段的优异成绩,凤老师留校成为一名辅导员,“八年的辅导员工作让他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和怎样去关心爱护学生。”担任辅导员期间,他依然坚守内心的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专业课教师。为了尽早进入教学岗,1995年,凤尔银考取了我校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在职研究生。“和很多同事相比,虽然学术领域我的起步相对较晚,但之前10年多的经历却让我更好地了解、把握学生们的成长心理,这对我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聊起20年前的读研经历,凤老师至今仍难以忘怀。“那时候可不比如今啊!”据凤老师回忆,当年的实验室条件较简陋,比如实验样品气体难以及时购买,就只好亲手制取。用瓶储存污染性气体二氧化氮,冰块和食盐按比例混合制造-25℃的实验环境……为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做研究,他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土办法”。

尽管条件较艰苦,他坚定的脚步却从未停下。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2002年,凤老师赴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他认为,“学术领域在不停地发展更新,我作为老师,只有坚持学习、及时‘充电’,才能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前沿的知识养分。”

“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每次课前,他都会把课上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引言怎么讲;怎样兼顾重难点,书写板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课上要提什么问题;怎样把理科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的东西来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是他在上讲台前必须要走的流程。凤老师以导演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教学工作,把每一堂课都当做一出舞台剧,只给自己一次机会,坚持带给学生最佳的教学方案。

从教二十多年来,凤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深受学生好评,他曾获得校优秀教学一等奖、特等奖,校教学名师、校“三育人先进个人”、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多次被毕业班同学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之一。2015级物理专业本科生赵成龙说:“凤老师善于以问题的形式回顾或导入课堂内容,大家共同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仅调动课堂气氛,也锻炼了我们的解题能力。”2014级物理专业的徐恒睿告诉记者,尽管凤老师工作很忙,但每节课下,他总会特意留时间,方便为同学们解答疑问。“凤老师和蔼可亲,我们向老师请教问题,他总是微笑着细心地解释,直到大家弄明白为止。”

“课堂是教师发挥的舞台,每堂50分钟的课,都是一件值得我们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尽管很多课程凤老师已经讲授多年,然而每年新的一轮课堂开始前,他依然坚持反复修改、更新原先的备课笔记,引言、板书、提问……层层展开,循序渐进,每个环节一轮一轮在心中打磨。“一方面,教师的作风时刻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只有精心打磨,才能为台下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大学教师最忌讳成‘教书匠’,知识在不停地更新,课堂教学更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凤老师常常有意识地将学界热点与课本知识有机融合,以新旧知识点的结合为推手,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记得有次老师让我解答一道‘测不准原理’的题目,由于我知识掌握不牢,回答得不太好。凤老师不仅带我们逐层剖析题目,而且顺着题目引申到当代的学术前沿信息。”赵成龙说,他非常喜欢凤老师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督促了大家学习,进一步巩固知识点,还能够激发大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为人处世的标杆。”

在凤老师眼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胜于知识的传授。老师的教学状态,做事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身体力行要担得起“师者”之称谓。采访中,他也一直强调要自己只是一个普通老师,他和所带的学生就像一家人,没有感天动地的故事,学生把老师看作导航,他把学生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生活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在相处过程中增进感情,共同进步。长期以来,凤老师一直着力于原子分子冷碰撞、冷分子化学反应和计算分子光谱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他主持过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教育部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以及两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并在国内外重点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作为学校首届教授委员会的委员,他认为:“教学也好,搞科研也好,都必须踏实做事,诚实做人。”

在学生们的眼中,凤老师不仅是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更是一位勤恳负责的人生导师。“三年来,凤老师像一位老父亲,和蔼可亲,嘘寒问暖。”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研三在读的学生马晴回忆,自己曾经在实验的编程工作中遇到了难题,尽管已经夜深,为了避免打断思路,凤老师坚持连夜指导学生们完成编程工作,这让她格外感动,“编程的工作非常繁琐,老师却一直耐心地指导我们,几乎一夜没有合眼。”和马晴同班的吴南南则补充:“每当我们在研究中遇到麻烦时,老师总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常常带领我们查阅资料,在引导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凤老师总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我们把握好人生方向。

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风雨兼程,唯一不变的就是凤老师对教学的激情,对学生真挚的关爱和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凤老师坦言,只要站在三尺讲台上,望着台下几十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一切的烦恼、疲惫顿时便烟消云散。在学生们的眼里,他用信念坚守教学与科研一线,用责任撑起了平凡师者的伟大。

 

审核者:杨国丽 审核日期:2019-03-15